答案真的不在别人那里吗

 

星星不知道我的怯慌,人间却有殷切的眼光。


我因为约会对象的谱系特征而和他抱怨过几次,问他为什么对我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好奇,体现在不怎么主动提问,好奇我的过去,对一些事情的想法。

当然我后面了解到这是ASD的普遍特征,也就不对他再有什么强求。但后来我也开始思考,我好像也对很多人和事都不好奇。好像很多人在面对重大事件,比如去哪里留学,要不要接一份工作的时候,总是会咨询很多人的意见,甚至去论坛或者聊天群里提问。但我很少这样做。我更多地是走一个“上网-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-自己处理信息-做决定” 这么一个流程,当网上信息实在很少的时候我才会去问一两个友人,或者在信任的论坛上发帖咨询意见。

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,不想和很多人解释我的决定,也不想给谁一个交代,有些事情一旦决定了,我就这么做了。虽然对人没有什么trust issue或者commitment issue,但是真正让我觉得能够依赖,给我提供有效意见的人很少。

虽然一直想告诉自己,let other people help you,但是真正迈出这一步的时刻并不多。我的各个阶段的生活之间缺乏连贯性,小时候是不断地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,长大了是一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,于是经常会陷入迷茫无助的时刻。每当这种时候,我就会陷入一种究极problem solving模式:开始做计划,一件一件完成,难以完成的就多搜一搜信息,然后再去完成。我用这样的模式完成了学业,找工作,搬家,不停地把自己推出舒适区。进入工作之后这种hyper independent的感觉尤甚,有时候感觉每天都是我对着我的project挥拳,一条条解决问题,但是问题永远解决不完,而当朋友们问我感觉怎么样的时候,我又说不出来自己是什么感受,然后默默地回去再一条条check自己的todo list。

有时候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,觉得这样过于独立,但明明这条路上我有遇到很好的人,我应该要信任他们,关爱他们如同关爱自己。我也不希望对自己的这种independence感觉太好,这样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够宽容,慢慢地会陷进去一种“我都自己做过来了,你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,自己做不就好了”的奇怪心态,慢慢变成我自己都不喜欢的人。

有时候我也思考是不是我社会化发展得还是不够。在人群里就算身边有熟悉的人,我还是下意识地有紧张情绪。我不怎么在路上和陌生人眼神接触和示意问好,离开一个场合的时候会犹豫要不要和所有人说再见,路上遇到之前交情不深的人会犹豫要不要和ta打招呼,有时候就算是不错的朋友,我也会冒出来一些很莫名其妙的忧虑,撒一些莫名其妙的谎言(比如把自己新买的东西的价格说低一点,天呐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,这是我小时候和我妈妈会撒的谎)。我到底在害怕什么,我为什么这么想逃离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。

这几天一直在听容祖儿的1314演唱会live,snippet里的歌词是来自她的《空港》。我真的很喜欢这句词,一是写得很漂亮,二是很能提醒我回到现实世界,回到真实的自己,活在自己的脑子里不是办法。如果用我problem solving的脑子来解决这个社会化的问题的话,那就是从最小的事情做起:非必要情况下不撒谎(再小也不要),对着迎面走来的人尽量问好,主动和人介绍自己,离开一个场合的时候要和人说再见,在网上找到了有用的信息之后主动和别人说一声谢谢。成年之后生活的小撇步除了学会编辫子,打扫马桶,还有重新学习最基本的社交礼仪,并且开始真正理解他人,接受他人的不同和世界的不完美,并且学会与之相处。

这个文档建了很久了,最开始标题叫做“答案不在别人那里”,写到一半被我改成了现在的样子。现代社会给了我们内向人生存下来的权利,不用学会自己种地,做饭,交换商品也能存活下来,但是我们终究还是社会动物,或者说我自己终究需要他人,或许生活的真相就在日常的交往中,答案确实能在他人身上找到踪迹,而我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存在,并且对他人敞开心扉。


© allezeitderwelt